据韩媒消息,韩国总统李在明已正式决定不出席即将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北约峰会,这是韩国总统四年来首次缺席这一场合。而在他宣布不参加之后,日本首相石破茂也紧随其后取消出席行程,引发外界广泛关注。一度高调向印太推进的北约,如今在日韩遭遇“碰壁”,其东扩计划似乎第一次真正尝到了现实的阻力。
在李在明之前,前总统尹锡悦几乎是对北约峰会“有求必应”,将参与北约视为韩国外交的“荣誉徽章”。尤其在美日韩三边合作逐步加深背景下,尹政府乐于配合西方对俄施压,并一度积极参与北约在印太地区的布局,日韩、澳新等国纷纷成为北约“印太伙伴”名单中的首批对象。
但李在明的决策显然是一次“急刹车”,不仅给了尹锡悦对外路线一记反拨,也传递出韩国外交风向正在发生微妙转变的信号。
首先,李在明的缺席,是一次从“价值观外交”向“务实外交”的回调。
尹锡悦任内,韩国外交高度依附于美国主导的意识形态联盟,在北约、G7等场合高调亮相,配合西方就乌克兰问题施压俄罗斯,甚至在台湾、南海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频频“插话”,结果不仅招致俄方敌意,还导致中韩关系骤冷,朝鲜方面也随即加剧军事挑衅,使得整个半岛安全局势明显恶化。
同时,韩国在经济上也因过度对美倾斜而付出代价——中韩贸易摩擦升温,出口受阻,本币承压,通胀高企,社会情绪持续紧张。可以说,尹政府的“盲目亲美”路线,令韩国在地缘政治上四面受敌,经济安全也雪上加霜。
而李在明则希望为韩国外交路线“拨乱反正”,不再盲目卷入大国博弈,而是回归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务实主义。在这一点上,他对北约保持距离,是一种明显的信号:韩国要脱离“被拉拢者”的身份,重建外交自主性。
其次,从现实利益出发,李在明此番不赴北约峰会,也有诸多战略考量。
其一,从对美接触角度看,李在明此前一直希望能与特朗普团队建立直接联系,争取在美韩经贸领域,尤其是关税政策上获得更有利的谈判空间。但由于特朗普并未出席G7峰会,是否出席北约会议也成疑,李在明此时贸然赴会,意义不大,干脆选择缺席,以免“白跑一趟”。
其二,从对华关系看,韩国欲摆脱出口困局,必须重新改善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氛围。而北约峰会本质上是一个“西方集体对抗中俄”的平台,若李在明参与其中,势必对中方释放负面信号。相反,保持适当距离,反而有助于缓和双边关系,为中韩关系解冻制造空间。
其三,从安全层面而言,若韩国高调出席峰会并跟随美国对中东问题表态,将可能影响与伊朗的能源合作。当前中东局势持续升温,美国已直接介入打击伊朗,导致国际油价波动,而韩国能源高度依赖中东进口,此时对伊朗“划清界限”并不明智。
此外,北约当前正推动其成员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%,并试图将此标准扩展到“印太伙伴”,李在明显然不愿因此陷入新的军费谈判压力。对刚刚上任、政局尚不稳固的他而言,回避外部捆绑比“国际露脸”更重要。
再看韩国国内,李在明此刻面临的内政挑战也不容忽视。一方面,中东动荡引发的油价上涨正向韩国经济输入巨大的通胀压力,他急需拿出应对方案。另一方面,他提名的总理人选金民锡迟迟未获国会通过,而他提出的30.5万亿韩元的补充预算案也被卡在议会,改革与治理工作几近停滞。
在如此多重内外困局交织下,李在明缺席北约峰会不仅是理性选择,更是一种政治上避重就轻、策略性“降温”的处理方式。毕竟此时若再与北约热切互动,只会将韩国绑得更紧,反而难以脱身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在李在明宣布缺席后作出相同决定。作为一贯积极配合北约事务的日本首脑,这样的“同步退席”显然非偶然。日韩两国在当前经济、安全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,或许都意识到:继续靠拢北约,不一定能换来真正的安全感,反而会将自己暴露在更复杂的地缘风险之中。
北约试图将东扩路线强行推进至亚太,已在韩国与日本这里遭遇明显阻力。李在明的选择,或许会成为亚太国家重新审视与北约关系的“转折点”,更可能为东亚地区打开外交再平衡的窗口。北约想在印太复制其在欧洲的冷战逻辑,恐怕没那么容易了。
股票配资世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